涂子沛:都说收集数据很难,也许是思维错了

数据利用的起点在于收集,所谓共享经济的思路,就是借力已经存在的可能性,减少收集数据的成本。

涂子沛:都说收集数据很难,也许是思维错了

数据利用的起点在于收集,所谓共享经济的思路,就是借力已经存在的可能性,减少收集数据的成本。

互联网上流行过一个“查水表”的段子:“开门,查水表的”, 就是不开,因为“水表在外面”(看不懂的自行百度,另一个关键词是爆破组)。台词后来又演变为“水表已拆”——有人在说完话之后刻意补上这4个字,然后心照不宣地笑了。

其实类似查水表的干扰和借口,还有电表、气表。我生于70年代,抄表员挨家挨户地敲门、抄表,是我童年记忆中很清晰的一幕,他们挎着包、拿着手电筒,一边点钱、一边寒喧。

这是一个时代的场景,为的是收集数据。

涂子沛:都说收集数据很难,也许是思维错了

套用今天的话,这是“扫楼”,扫楼的成本很高。

但这个场景正在远去,类似的段子会失去土壤,抄表员的工作也将不复存在。

去年8月,扬州的168户人家率先开通了“水电气”三表远程采集。今年5月,上海、四川先后启动“三表集抄”试点,实现“抄表不开门,缴费不出户”。上海的目标是年内推广至10万户,四川则计划到2020年覆盖200万户。

涂子沛:都说收集数据很难,也许是思维错了
无线采集器,能够采集小区内三层18户居民的水电气使用数据

在贵阳数博会期间,李克强总理召开了大数据的座谈会,他在会上说,收集数据,就是新经济的新动能。

确实,数据已经成为新经济的驱动力量。数据的起点,在于收集。我认为,收集数据,还要有新经济的新思路,这就是共享经济的思维。

数据,是对客观事实的测量和记录,而这个世界上的“事实”,每一秒钟都在消逝,如果不记录,就不会有数据。但记录是和时空相联的,数据的采集,需要在正确的时间点去到正确的地点,这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。

数据,就像春天里飘飞的柳絮一般,它们随风四散,而我们必须追逐着一一记录,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。

水表、气表、电表的刻度就是这样,要按量收费,就必须在合适的时间获取这个刻度。上海的三表集抄,不是派人一次抄三个表,它的创新在于通过改装一户人家的电表,可以统一获取水表和气表的数据,在传送至后台数据库之后,电力公司再将这一数据分发给供水和供气的公司,然后通过关联账户自动扣费。

这是共享经济的思路,水、电、气三家企业实现了设备共享和通道共享,这极大地降低了数据收集的社会成本。

其实很多数据的收集,都可以借鉴共享的思路。

例如借助旅行的大巴收集环境数据。美国的国家气象局在全国几千辆客运大巴上装备了传感器,随着巴士的行进移动,这些传感器可以收集沿途所有地点的温度、湿度、露水、光照度等数据,并立刻传回国家气象局的数据中心。数据采集是每10秒钟一次,每天传感器要采集近万个数据。

涂子沛:都说收集数据很难,也许是思维错了

通过这个方法,部署的汽车越多,人类就可以掌握大地上无数个点位上的实际温度,天气预报不再是“预”报,而会走向“实”报、“精”报。

同样的道理,如果我们在邮车上安装传感器,邮车开到哪个社区,在投递邮件的同时,还可以实时采集这个社区的空气质量、污染指数和噪音等等数据。

不管收不收集数据,车子都要开,所谓共享经济的思路,就是借力已经存在的可能性,减少收集数据的成本。

时下常常引发讨论的无人机,也可以按同样的思路装上相关的传感器,它在送快递、拍照片的同时,是不是也可以收集空气中的其它数据?

不仅可以借助大巴、邮车和无人机,数据收集还可以借助个人。在手机上下载一个APP,手机就成了流动的环境数据收集终端。使用的人越多,分布越广,数据的来源就越丰富、越精准。

对于数据收集,你有什么想法?还有哪些行业能用共享经济思维进行数据收集?欢迎留言和我交流。一言不合就上精选!

本文为专栏文章,来自:涂子沛,内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若转载请联系专栏作者,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afenxi.com/21868.html 。

(0)
涂子沛的头像涂子沛专栏
上一篇 2016-07-25 17:45
下一篇 2016-07-25 23:38

相关文章

关注我们
关注我们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