涂子沛:寻“坑”背后的数据思维

智能手机的普及,给社会精细化治理带来了新的契机。

马路上有一个坑,该怎么去发现它?

这不是小事。这些坑轻则造成司机的抱怨、影响开车的体验,重则导致人仰马翻、车毁人亡。

今年5月29日,在杭州拱康路和康桥路的交叉路口,一辆小轿车从机动车道开到了人行道上,一位无辜路人被撞身亡。最后的调查发现,起因就是司机为了躲避一个突然出现的坑,急打方向盘,导致车辆失控。

如果政府的养路部门能够及时发现这个坑,及时处理,也许就不用付出生命的代价。

问题是,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城市,寻坑,今天靠的还是人工巡查。

靠人,一条马路问题不大,十条百条呢?如果范围再扩大一点,是一座像杭州这么大的城市呢?密密麻麻的道路,密集的人流车流,各种情况可能发生。可以肯定,人海战术难以奏效。
涂子沛:寻“坑”背后的数据思维

一个坑,为什么会难倒政府十六、七年前,我在惠州大亚湾工作,常常一周要从惠阳开车去惠东两至三次。至今我都清楚的记得,在从平海镇进入港口镇的地方,路不好,坑多,颠簸得多了,哪个坑在哪我都记得,开车专注的时候,就能提前绕开,但更多的时候,是急打方向盘。

我知道,这是一条乡镇公路,巡查人员少。我虽然知道这有一个坑,但没有办法告诉养路部门。行车呼啸而过、大多数司机在赶路,除了几句抱怨和咒骂,这个坑就被大家遗忘在脑后。哪怕有市民投诉,他也只能说个大概,管理部门仍然需要耗费相当的时间精力去定位这个坑。

养护不力的乡镇公路是这样,养护严密一点的等级公路、高速公路也是这样,它们都一样都面临着无法全覆盖、精确定位的难题。

人口稠密的中国是这样,地广人稀的美国更是这样。早期解决办法就是靠巡逻,最近几年年,很多城市开发APP,鼓励市民对问题路况进行拍照举报,但是这些APP效率仍然不高。如果不是真的危险或是足够热心,没有几个人会在紧张的行程中下车拍照,再点击APP上报给政府。况且在中国,公共意识的提高,从来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。

善用数据,从简单劳动中解放因为智能手机的普及,这个问题正在出现新的解决方案。

大部分手机里都有GPS和重力传感器。在理想状态下,当你在开车时,如果遇到路面坑洼,手机就会颠簸,坑越大当然颠簸的程度越大。这个数据可以真实地记录一个坑的存在。

涂子沛:寻“坑”背后的数据思维
智能手机感应到的颠簸示意图

但这中间还存在很多技术问题,行车过程中手机会被司机拿起使用、放在仪表盘上和放在口袋里颠簸的程度不一样、不同型号手机的传感器不一致导致数据标准不统一等等。怎么来识别这种误差呢?

为解决这些难题,波士顿政府发起了一个比赛,设立了2.5万美元的奖金公开向全社会征召解决方案。

这个比赛的结果,就是一个叫StreetBump的手机应用程序。当手机的感测器侦测到路面颠簸所产生的撞击,GPS就会记录下所在位置,将信息传送到数据库中。一旦有足够多的人在相同地点都感受到颠簸,就能分辨出,这里是个坑,而不是人为的手机晃动,这个地点就进入“路平专案”了。
涂子沛:寻“坑”背后的数据思维

这个APP已经帮助波士顿政府发现了上千个道路受损点。

这是一种开放式创新,也代表了社会自治的一种新趋势,数据是大家提供的,甚至程序也是大众开发的,集众人的能量,共同解决社会问题,司机行车不受影响,政府也没有增加额外的财政负担。

我认为,这个方案为我们提高城市管理的精度,拓展城市管理的空间,提升城市管理的能力打开了新的思路。

我还相信,用好了数据,我们能达到的效果,甚至比单纯地寻“坑”可以更进一步。

再以杭州为例,最近我发现,每到3、4月份,杭州地面的坑洞就会增多,经过调查,原来是冬天地面经过低温冷冻,沥青变得松散,而之后的连绵春雨导致了路面加速腐蚀,最终坑洼增多。修路原是标准化的工程,但每个路段其实千差万别,如果能在建设的时候就考虑到后面的受损可能,进行个性化的建设,后续维护的投入就可能大幅降低。

其实还不仅于此,坑的产生和车辆的状况、载重、行驶方式有没有关系呢?如果我们把地质水文的数据再叠加上去,会不会发现,每个坑的产生,有其偶然性,更有其必然性。这些结论,会不会给规划、建设部门提供一些新的参考?

我相信,相比于笨拙的传统手段、人工巡查,大数据几乎是革命性的、颠覆性的。用数据进行精细化管理,管理效率更高了,管理成本却更低了。

采用这个方法,还可以推动政府的流程再造乃至管理体制的变革。通过利用大众的手机数据寻坑,管理者得以从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,复杂的管理流程、庞大的巡查队伍被替代,人少了,事情却办得更顺利了。大社会、小政府,各位看官,这难道不正是我们行政改革的宗旨、目标和梦想吗?

本文为专栏文章,来自:涂子沛,内容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若转载请联系专栏作者,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afenxi.com/24571.html 。

(0)
涂子沛的头像涂子沛专栏
上一篇 2016-08-21 14:53
下一篇 2016-08-22 21:53

相关文章

关注我们
关注我们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