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做一个决策时,最重要的是什么?你的答案极有可能是“信息”。有了充分的信息,我们做决策才能更理性,犯错的概率才会减少。如果做多个决策,最重要的是什么?你的答案或许是“逻辑思维能力”。从众多的选项中综合各方信息,理清楚逻辑关系,而后做出一系列的决策。这听上去也是非常对的一个答案。那么,长时间的连续做决策,最重要的是什么?
其实,上面三个问题都没有绝对的答案。尤其是第三个,只能说为了保证长期进行高质量的决策,你需要强大的分析思维;而强大的分析思维,一定不是启发式的,必须是在一定的框架下建立起的体系化的分析思维。通俗地说,就是有套路。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,作者觉得套路比脑子重要。套路来自于学习,更来自于参悟。
也许您会觉得枯燥,但负责任地说,能否搭建适合自己的分析思维框架,决定了未来的事业高度。
这是作者最近才接触到的一种分析框架,来自于《餐巾纸的背面》这本名字看起来颇为奇葩的小书,作者是美国人丹·罗姆。本书声称,任何商业问题都能用一支笔和一张餐巾纸描述清楚。作者虽然对此论断不敢苟同,但书中所阐述的观察事物的方法(66法则)和剖析问题的步骤(SQVID原则)确实深深打动了作者。虽然它是一本以可视化思维为出发点的书,但把它里面的部分内容引申为业务问题的分析框架,再合适不过了。
所谓的“66法则”是指一种观察事物的方法。当我们观察某种事物时,需要从“谁/什么?”、“有多少?”、“在哪里?”、“什么时候?”、“怎么样?”和“为什么?”6个角度理解。准确回答这6个问题,说明我们真正将一个事物观察到位了,而只有将一个问题观察透彻了,才能开始准确地分析问题。
我们先举一个易于理解的例子,看看如何用“66法则”观察事物。一进公司,你环顾四周,开始了针对办公室的观察。有几个年轻的女同事和实习生(谁/什么),两个女同事和一个男实习生(有多少),实习生在座位上而两个女同事在茶水间(在哪里),现在是早上9点30分(什么时候),茶水间的人正在欢声笑语(怎么样),座位上的人正在埋头苦干着什么(怎么样),茶水间的两人正在讨论昨晚一起追的韩剧(为什么),座位上的人正在写茶水间的女上司昨天应该写的会议报告(为什么)。通过6个角度,你将早上的办公室观察得很细致。
再举一个不那么直观的例子。你在办公室坐下,打开数据追踪软件,观察日追踪BI报表,发现昨天的活跃用户数量下降了,于是开始仔细观察数据。活跃用户数(谁/什么)周同比下降了15%(有多少),下降其实从前天就已经发生(什么时候);你操作软件,进行维度的下钻,在地区维度下钻后,你发现是普降,并没有地区性的差异;你又进行了时间点的下钻,发现是前天开始在每天早上10:00~11:00这个时间段的活跃用户下滑剧烈(在哪里);在观察用户的使用行为后,你发现这个时间点登录的用户数没有降,而有效使用的用户数大幅下降(怎么样),于是你怀疑是否是某些技术故障导致了用户没有有效使用。你打开追踪产品加载速度的追踪数据表,发现最近三天每天的10:00~11:00的加载速率非常慢,导致了用户没有使用就退出了(为什么)。
通过第二个例子,大家一定嗅出了数据分析的味道。其实,大部分的数据分析都是有逻辑地观察而已。只要观察得到位,基本的数据分析也就结束了。
“SQVID”这么个高大上的名字又指什么呢?它其实是“简单/精细(simple/specific)”“定性/量化(qualitative/quantization)”“愿景/执行(vision/validate)”“个别/对比(individual/compare)”、“变化/现状(delta/status)”。SQVID实质上是指导我们在用66法则观察完问题后,如何将每个问题都分析清楚,并采用可视化的方式表现出来。在SQVID中,每组相对的概念都需要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进行选择。作者将书中的图按自己的理解画出来了,如图1所示。看过原版书的朋友不要笑话作者绘图能力的低劣。
图1 66法则与SQVID的应用
如何将其应用到分析问题中呢?首先要将一些可视化的表现形式与66法则进行对应。如图2所示,每个步骤实际上都有适用于自身的可视化展现形式。需要提醒的是,每个商业问题的观察,都必然可以用66法则所包含的6个角度去观察,但并不是每个商业问题都需要套用SQVID方法,在每个环节上都进行分析。我们只需要有选择性的应用SQVID。
图2 66法则与对应的图形
承接上文中的第一个观察办公室的例子,要用到SQVID中的哪几项呢?首先,在“谁/什么”这个环节,我们就用到了“简单/精细”这个选项中的“精细”,因为我们不仅观察到人,还观察了性别、职位、谈论的内容和工作的内容。可以说,CEO的一撇,已经将办公室内的人的画像描绘得非常精细了;同时也用到了“个别/对比”中的“对比”,因为你观察到女上级在聊天,对比实习生下属在辛劳工作。接着,在“有多少”的环节你使用了“定量”。然后在“在哪里”和“什么时候”的环节你使用了“简单”,知道了在9:30茶水间和办公室有人。在“怎么样”的环节你使用了“简单”和“现状”,你观察到当前的茶水间有笑声,而有人在工作。在“为什么”的环节你使用了“精细”、“对比”和“现状”,即你详细了解了女同事谈论的韩剧、实习生做的工作内容。
通过上面的例子应该能明白66法则和SQVID的使用方式了。我们再做一层推进。这两种方法的真正价值不仅是全面细致地观察和分析问题,它还能使我们具备可视化描述问题的能力。想想研究报告,你是倾向于用生动的图形说明复杂问题,还是用密密麻麻的文字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?所以,以后和人讨论问题时记得带上纸和笔,记住《餐巾纸的背后》书中所介绍的两种方法,把你的分析能力和想象力用图形的方式展现出来。
——本文选自《数据化运营速成手册》,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投稿
编辑推荐
- 本书适读人群: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分析师、运营人员、产品经理,以及中层管理人员。
- 掌握基础图表的高级特性
- 梳理数据化运营的基本方法、原则、思维模式
- 深度量化分析方法(朴素贝叶斯模型、假设检验、方差分析、回归分析、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等)
- 帮助你科学地决策
内容提要
《数据化运营速成手册》用于提升互联网公司员工的数据应用能力,即数据化运营能力。首先,从最常用的数据图表切入,帮助执行层正确地绘图,管理层正确地看图;接着,梳理运营中最基本的数据应用知识,涉及数据获取、数据清洗、数据认知、分析框架、指标体系、运营实验等内容。然后,介绍作者认为必要的统计学知识,包括假设检验、方差分析、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解,并引入了管理科学中的规划求解方法。最后,介绍了数据分析工具的发展趋势,并分享了作者近些年的工作及学习心得。
《数据化运营速成手册》适用于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分析师、运营人员、产品经理和中层管理人员。
本文采用「CC BY-SA 4.0 CN」协议转载自互联网、仅供学习交流,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作品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给「我们」留言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