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国内,阿里等于大数据?

mayun

如果要说起大多数人现在对于“大数据”的认知,不是国外的谷歌、亚马逊,很大程度上是来自阿里这个国内互联网巨头的灌输。确实,在BAT中,阿里算是最早在公众场合讲“大数据”故事的了。这要得意于他此前的命脉——电商。

成立于1999年的阿里巴巴,在电商领域摸爬滚打15年后,在纽交所挂牌上市。从某种角度来说,国内的电商发展史就是部阿里的成长记。尽管在京东的带领下,一众传统企业转型的电商,加上无数创业领域的电商项目,全面夹击,然而直到2014年底,阿里仍然占据着国内电商领域80%的市场份额。

也就是说,我们绝大部分的人在网上买了什么;花了多少钱……这一大堆数据阿里都知道。不过,这只限于PC网购。科技发展太快, 移动互联网时代说来就来,这也给了阿里在数据来源层面的重重一击。

我们在互联网上的消费不再只限于网购,“货物”很有可能要自己去线下提,甚至压根就不是具体实物,而是服务体验。 不要小看单个订餐、洗衣、叫车等细分领域创业项目在大数据上的力量,在他们背后,是连BAT这些巨头都为之垂涎欲滴的线下场景中的用户消费相关数据信息。

当淘宝、天猫不再是通过互联网消费的唯一选择,取而代之的是手机上五花八门的App。 现在的阿里即使抱着支付宝这张王牌,处境也与当初的银行一样尴尬。

按照道理,银行才是我们消费数据的最大拥有者,但支付宝在中间插了一脚,于是变成了银行知道我们在花钱,却看不到这笔钱到底去了哪里。现如今的阿里也是,即使我们在移动端还是用支付宝来支付,无奈中间隔了一个App平台。变成了支付宝知道我们在平台上消费,具体用到了哪里他也不知道。

毕竟,阿里再土豪,也做不到收购每个创业项目。

为了大数据,上市后的阿里也是拼

显然,阿里是意识到这个问题的,他的对策就是转移。整个阿里都在往蚂蚁金服转移,转移的点当然在支付与O2O。

一方面,千辛万苦去推支付宝的线下支付。这很好理解,是为了延续过去在网购时的支付优势,通过移动支付来获取线下支付。

另一方面,阿里不惜花60亿元(由阿里与蚂蚁金服共同出资)重启新口碑。从目前来看,口碑还是由蚂蚁金服方面来做主要领导,甚至于你现在打开支付宝的App,首页醒目位置就是什么全民开店,邀请店铺入驻赚300元,都是在为O2O战略铺路。

有意思的是,在口碑这步棋上,阿里又打出了“大平台”的旗号。这几乎成了阿里的一大传统,动不动就是“我们要再造一个XX领域的淘宝”。在大部分人来看,并不看好阿里的平台做法,毕竟之前淘点点也没见得做起来,加上如今的O2O市场本就竞争激烈。但从获取数据的角度来讲,这步棋他不得不走。或者说, 阿里可能并不指望新口碑来赚钱,比起在价值上无底的大数据,这60亿,他赔得起。

那么,阿里自己本身又在干什么呢

上市后,阿里的电商业务可谓完成了自己阶段性的历史使命。第一当久了,能够保持住就很不错了。同时, 他又开始挖掘一块有关数据收集的沃土——创业扶持,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整个阿里百川计划。 你以为阿里真的无私到为了你的创业梦,甘心只做水电煤吗还不是因为这样做有价值,而大数据就是其中的原因之一。

犹记得,阿里CEO逍遥子走马上任后首次公开露面就是那次“2015阿里百川无线开放大会”。他在会上表示, 这几年阿里有很多重要会议,唯独百川是他每次主动要求到场的。 那个会,跟今天的“云栖大会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仔细想来,阿里这一步走得煞有心机,比起主动去找渠道收集数据信息,提供技术服务的成本不要太低。说起来还很好听,有颗包容开放的心。

写到这里,突然又想起马云今天会上的一句金句,他跟台下的创业开发者说:“不把村里的地主斗死了,农民也会富起来。”还真是有道理。 新起点上抓住巨头的软肋或盲点,创业也能弯道超车。 而像在线下场景化的大数据上,地主们自己都还没真正富起来。

本文采用「CC BY-SA 4.0 CN」协议转载自互联网、仅供学习交流,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作品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给「我们」留言处理。

(0)
张乐的头像张乐编辑
上一篇 2015-10-25 05:03
下一篇 2015-10-25 22:51

相关文章

关注我们
关注我们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