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通过K-means进行人群聚类?

​K-means聚类,是聚类当中非常常用的方法之一。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K-means(也叫K均值)聚类。

​K-means聚类,是聚类当中非常常用的方法之一。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关于K-means(也叫K均值)聚类。
01、K-means整体思路

和层次聚类不同的是,K-means聚类不是把样本一个一个聚集起来,而是对整体样本空间进行分割。因此,K-means聚类属于分割法的一种。

在聚类前,我们首选需要预置一个划分的数量,即k。然后进行k个区间的划分。目标是找到k个族群的划分方式,最终使得划分后的族群内的方差最小。

图片

具体步骤如下:

  • 步骤一:选定k个“种子”样本,作为初始的族群代表;
  • 步骤二:把每个样本归入到距离最近的种子所在的族群;
  • 步骤三:归类完成后,将新产生的族群的质心定为新的种子;
  • 步骤四:重复步骤2和3,直到不需要移动

以上则完成了一个K-means聚类的全过程。

02、如何确定初始值K

了解了上面的步骤,细心地朋友肯定要有疑问,初始值k如何进行确定呢?即应该聚类成几类才是最合理的?

图片

上面的公式是族群内的方差和。我们的目标是使得方差足够小,但又不能是最小。因为其实当k=n时,达到最小,但这种聚类是相当于没有聚类了。

那该如何判断k的取值,使得方差足够小呢?

我们先来看看聚类数量和WGSS的关系,即如下的“碎石图”:

图片

从这个图看的话,我们取k=3比较合适。因为在k=3的时候,族群内的方差和,下降的足够快,而再往后,基本没有太多的下降,也就意味着更多的族群没有太大的意义了。

03、初始种子的选取

另外,初始种子的选取其实也是很重要的,并不是随机选择k个就万事大吉了。为啥呢?

我们看一下下面的例子。

图片

我们想对(a)图的样本进行聚类。很容易观测,若是在左下角和右上角分别取一个初始种子,应该可以很快完成最终(f)的聚类结果。

但是,如果选了(b)图的两个种子,可就比较“费劲”了,虽然最后也会达成(f)的效果,但是明显要经历更多的迭代过程。

因此,初始种子的选取,对于快速达成结果,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。更别说,有时初始种子选的不好,可能最后并不能达成全局最优的聚类结果。比如下图:

图片

上面的例子中,初始的三个种子,有两个种子选在了上面的一个族群中,最终的结果就是无论怎么迭代,都无法将右下角的族群,分离出来了。

那具体有哪些方法能最大限度避免上面种子选取的问题呢?

  • 方法一:在相互间隔超过某指定最小距离的前提下,随机选取k个个体;
  • 方法二:选择数据集前k个相互距离超过某指定最小距离的个体;
  • 方法三:选择k个相互距离最远的个体;
  • 方法四:选择k个等距网格点,可能不是数据集的点

在实际操作中,我们可以尝试在多次在不同种子选取方法下的多次聚类。如果不同初始种子的选取对最终的聚类结果产生了很大的不同,或者收敛速度极其缓慢,这说明原始数据的族群差别并不明显。换句话说,这个数据集本身就不太适合聚类。

文章来源于首席数据科学家 ,作者NK冬至

本文采用「CC BY-SA 4.0 CN」协议转载自互联网、仅供学习交流,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涉作品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给「我们」留言处理。

(0)
Afenxi朋友们的头像Afenxi朋友们编辑
上一篇 2021-05-07 08:18
下一篇 2021-05-11 01:27

相关文章

关注我们
关注我们
分享本页
返回顶部